川南的神臂城,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宋蒙两军于此激战34年,成就了铁打的泸州。我,生于斯,长于斯,与地处大西北的陕北延安会有怎样的情愫和交集?
梦里的延安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也是一个文学的信徒。
2021年6月6日以前,我脑海里对延安的印迹,或许仅停留在语文课本、革命故事、文学名著和影视作品之中。
小学时,曾诵读吴伯箫先生描写延安纺车的散文《记一辆纺车》,我还清晰地记得那言简意丰的结尾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这是我念中学时课本里的诗作《回延安》对延安的深情咏叹,由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贺敬之先生于1956年3月9日在延安挥毫写就。
随着年岁的增长、见识的延展,那肃穆庄严的黄帝陵、震耳欲聋的壶口瀑布,多少次涌入梦境;南泥湾359旅那战天斗地、抢种抢收、热火朝天的场景,多少次润湿眼眶;信天游那火烫的表达、独特的腔调,多少次激荡心房。
时光回溯11年,也是火热的6月,在川南泸县的科研成果现场会,我作为组织者之一,在主场执教县级初中语文研讨课《安塞腰鼓》。那激扬生命的文字,刚劲奔放的舞姿,震天撼地的鼓点,多少次萦绕耳旁。
《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英年早逝的路遥先生,如今静静地卧在延大文汇山坡地的松柏林;阿宝,原生态歌手,因演唱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技惊四座,勇夺星光大道2005年度总冠军;王二妮,其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唱法,带着陕北人淳朴古厚之风。
这些,是我既熟悉又陌生的陕北人。
小米、馍馍、南瓜汤喂养的陕北人民,竟这般魅力独具、能量十足!
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看一眼陕北的窑洞,掬一捧延河水,吼一嗓子信天游,赏一朵山丹丹花花。
丰盈的延安
心心想念必有回响。
有幸被泸州市作协选派,参加在延安干部培训学院举办的四川省作协系统党史专题教育培训活动。
6月5日,我从酒城乘坐大客车抵达蓉城,次日首次乘坐高铁。复兴号整洁、平稳、迅捷,让首次乘高铁的我那一丝忐忑云散烟消。先从成都东站到西安北站,然后站内转车至延安站。
46岁的我,终于踏上三百里秦川大地,走进圣地,圆梦延安,一睹风采。
此次研培丰盈而活泼,《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是室内的专题教学之一。
冒着酷暑,拎着小凳,自蜀中各地集结而来的48名文友甘当学生,专注地参加现场教学活动。在杨家岭革命旧址等处现场教学有《张思德精神与为人民服务讲话》等,而情景教学则是感人肺腑的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
恍惚之间:我们就坐在那幢起脊挂瓦的青灰色建筑中共七大的会场,听着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的报告;就在窑洞前开会,热烈地谈论着革命时局;就在枣园纺线,还看到手臂曾受伤的周恩来同志吱呀吱呀地纺线,那线又细又密;在王震旅长的率领下,我们在南泥湾垦地播种、早出晚归;就在鲁艺的中文系,聆听讲座、潜心创作、编演剧目......
民族的延安
延安宝塔山,古称嘉岭山,高1135.5米,因山上有塔,通常称作宝塔山,其位于延安城东南、延河之滨。
山上宝塔,始建于唐,现为明代建筑。平面八角形,九层,高约44米,楼阁式砖塔,其屹立于蔚蓝苍穹下,历经千年风雨,仍是气宇轩昂、坚固挺拔。
自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这座古塔成为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也是游览延安的必至之所。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将其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安革命旧址之中。
塔旁有一口明代铸造的古朴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期间,这口大钟从清凉山的道观移至此处,曾用来报时和报警。
宝塔山下,留存着许多历史文物和现代革命文物,如烽火台、范公井、摘星楼、摩崖石刻、嘉岭书院等,在历代的摩崖石刻中,以宋代范仲淹隶书的嘉岭山和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最为著名。
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苏区吴起镇,到1948年3月离开陕北,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转战13个春秋,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为建立新中国奠定坚实之基。
在党中央离开延安之后的73年,当我和文友们重温入党誓词,站在山上,凭栏远眺,望着那奔腾不息的延河,车水马龙的大桥,鳞次栉比的高楼,披上绿装的凤凰山、清凉山,不由得遐想追思:在上世纪的上半叶,信仰坚定、顽强不屈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书写一页页辉煌的篇章。
习总书记曾精辟地指出:陕西是民族之根,延安是民族之魂。
是的,延安之所以成为进步青年心中的革命圣地、先进分子心中民族希望之所在,正是因为它的民主平等、团结进步、朝气奋发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坚定伟大的理想信念以及由此焕发的蓬勃生机和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培训意义深远、教育深刻。
犹记得,革命后代们的激情讲解,教室里深情吟诵的《七律长征》,宝塔山上的重温入党誓词,老一辈革命家们的旧居、图片、文稿和革命旧址,以及讲解员们专业而激情的讲述,让我们对延安的认识变得可观可触、立体丰盈。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创作出更多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精品力作,我想,这应该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们的使命担当。
时光如白驹过隙,4天的研训在满载收获、依依不舍里结束。
6月11日上午,收好行囊,挥别延安,我在朋友圈里记录下这样几句话: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再次与你们相逢!
回望延安,初心不改,再迈征程,快马加鞭......